廣西建院7月15日訊(市政與交通學院 文/劉雪妮 圖/丁嘯陽)為探尋侗族傳統木構建筑在當下社會背景的發展以及傳承之路,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侗建非遺”鄉村振興促進團于7月14日正式開展實踐活動。指導老師劉雪妮、曹桃、黃群帶領十位建筑類專業學生來到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進行實地探究和走訪調研。
本次實踐活動的第一站是拜訪木構建筑非遺傳承人楊求詩。楊求詩大師是國家級木構建筑技藝非遺傳承人,也是當地有名的掌墨師。楊求詩大師在訪談中感慨到,他從出生開始就住在木構建筑里,他覺得木結構建筑很好,冬暖夏涼,制作工期短,只要維護得當可以保持幾百年,于是他懷揣著對于木構建筑的熱愛與向往在年少時拜師學藝,如今的他依然在木構建筑工地一線進行施工,并帶出了數十名徒弟。
當學生詢問學習木構建筑有何要求時,楊求詩大師說:“要熱愛,不要心中光想著利;要鉆研,懂得詢問;要有天賦,因為傳統的木構建筑沒有圖紙,圖紙就在腦海里。”
針對木構建筑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楊求詩大師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擔憂。他表示,現在傳統的木構技藝雖然已經逐漸被大眾所認識,但是傳承效果卻依然不理想,很多當地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很少有人能夠踏踏實實地留下來學習,因為這門手藝更多的是熱愛,而不是發財。他還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木構技藝現在面臨著失傳的可能性,他所帶出的徒弟大多跟他年紀相仿,他所認識的三家有手藝的老師傅,已經因為招不到徒弟而技藝失傳。
訪談到最后,楊求詩大師提出了自己的個人暢想。他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留下來傳承這難得的建筑技藝;希望能與更多的建筑類院校合作,加強宣傳,讓更多的建筑類學生了解木構,熱愛木構。
訪談結束,楊求詩大師還帶領團隊實地參觀了鼓樓、吊腳樓等典型的木構建筑,走訪了三江縣侗族博物館,楊求詩大師邊走邊進行介紹,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模型向同學們講解了榫卯結構的種類、建筑取材、以及修建工期等,團隊成員與大師積極互動,受益頗多。
審核:黨委宣傳部 龔 劍
編輯:黨委宣傳部 韋植巍

實踐團正在對楊求詩大師進行訪談

楊求師大師向實踐團介紹建筑模型

“侗建非遺”鄉村振興促進團合影